湖南省2018年二季度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报告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5日       来源:      阅读:239次

湖南省2018年二季度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报告

 

2018年二季度,湖南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值为60.24,环比下降 1.19,同比上升4.43,继续位于信心一般水平,自去年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
  
总的来看,湖南中小微企业信心指数值连续九个季度处于扩张区间,呈现出整体波段式上升的趋势。从分类指数看,宏观环境信心指数值为72.26,环比上升0.64,同比上升9.87,继续位于信心较强水平。行业发展信心指数值为74.78,环比上升0.43,同比上升6.63,继续位于信心较强水平。企业运营信心指数值为56.92,环比下降 1.62,同比上升3.48,继续位于信心一般水平。 
    
总体认为,今年二季度,我省中小微企业发展预期与一季度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企业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行业发展)持续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运营)有所下降,为拉低二季度信心指数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环境的持续好转得益于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带来了营商环境的改善,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继续得到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高。在企业运营信心指数的二级细分指标中,产品生产成本信心指数值为 27.34,位于信心不足区间,企业明显预期成本上升过快。今年以来,主要原材料价格涨幅依然较高,增大了企业成本上升压力。一季度,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同比上涨 11.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上涨 8.5%,黑色材料类上涨 7.1%。同时,由于小微企业议价能力较弱,成本短期难以转嫁,进而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导致企业利润下滑。

分区域看,长株潭区域企业信心指数值为63.90,环比上升0.79,同比上升9.02;环洞庭湖区域企业信心指数值为56.39,环比下降1.68,同比上升1.78;湘南区域企业信心指数值为55.23,环比下降3.42,同比下降0.08;大湘西区域企业信心指数值为60.10,环比下降2.09,同比上升3.00。四大经济区域企业信心指数均位于信心一般水平,其中,企业信心指数值最高的是长株潭区域,为63.90,企业信心指数值最低的是湘南区域,为55.23,极差为8.67,各区域差距较上季度有扩大趋势。

本季度,我省所有市州企业信心指数值均处于扩张区间。环比来看,娄底、益阳和株洲的企业信心指数值均有所上升。二季度环比上升的企业数较一季度有所减少。

14市州中,企业信心指数值最高的是株洲,为71.62,位于信心较强水平;企业信心指数值最低的是常德,为50.00,为信心指数临界值,导致常德企业信心指数值走低的主要指标是企业运营信心指数,其值为46.13  

分产业看,原材料工业信心指数值为57.91,环比下降2.00,同比上升6.69;装备制造工业信心指数值为59.76,环比上升4.74,同比上升8.58;消费品工业信心指数值为57.14,环比下降2.92,同比上升1.77;电子信息产业信心指数值为62.23,环比下降1.49,同比下降3.52。四大产业信心指数值均位于信心一般水平。

分企业类型看,中型企业信心指数值为62.65,环比下降0.72,同比上升6.05;小型企业信心指数值为57.52,环比下降1.06,同比上升2.51;微型企业信心指数值为52.40,环比下降3.15,同比下降1.46,三种不同规模企业信心指数值均位于信心一般水平

资金紧缺、人才缺乏和企业负担过重是本季度受访企业反映最突出三类问题。

具体来看,51.43%的企业反映资金紧缺问题,较上季度(占比47.63%)上升3.8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资金紧缺现象有所加剧。

从当前金融市场看,5月末,M2同比增长8.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一般认为,合理的M2增速为:GDP增速+CPI增速+23个百分点,考虑到我国现阶段GDPCPI的增速,目前M2增速小于合理值。M2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去杠杆导致银行体系表外融资渠道减少,货币创造的途径被压缩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608亿元,同比减少3023亿元,环比减少7997亿元,降幅为51.25%。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的萎缩导致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大幅下降。随着防控金融风险效果的进一步显现,表外融资萎缩是当前加剧中小微企业资金紧缺的主要原因,但长期看,并不会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造成较大困难。5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仅少增384亿元,银行抵押贷款是我国中小微企业经常采用的融资方式,可见,流入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并未出现显著减少。

十八大以来,在防风险、去杠杆、挤泡沫的金融政策下,金融乱象得到整治,系统性风险得到防范,杠杆率增速大幅回落,从2017年起,政策开始初见成效,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资金紧缺现象。针对当前中小微企业资金紧缺现象,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6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成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624日,央行定向降准释放2000亿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62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2018162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总的来说,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以及金融监管的加强,最终目的就是让金融进一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并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长期来看,中小微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44.28%的企业反映人才紧缺问题,较上季度(占比45.90%)下降1.62个百分点,人才短缺问题得到小幅缓解。

在竞争性的人才市场上,均衡工资是调节劳动力供求的最重要因素,人才紧缺本质上是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所以只靠政府的帮扶和调节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更多的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来解决,通过人才紧缺现象来倒逼企业的发展。中小微企业人才紧缺实际上就是得人难、用人难、留人难这“三难”问题。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制定竞争性的薪酬是解决企业用工难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外包也是短期缓解企业用工难的一个有效办法。

41.42%的企业反映负担过重问题,较上季度(34.09%)上升7.33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负担仍然较重。

导致中小微企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要素成本过高,如人力成本上升过快,融资贵,水、电、气、运成本高。二类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如政府治理能力滞后导致不作为现象,简政放权不彻底导致行政审批手续繁杂,政府职能在某些领域错位导致涉企收费较多。

企业减负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需要从整体观出发,统筹考虑各种对策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效应。

市场在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是构建企业成本形成机制的基础性条件。要完善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就需要明确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边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使市场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的价值规律主导,并剔除其中人为设置的限制市场资源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

从广义上看,企业所有的成本都与政府有关,土地、原材料、人力、能源、物流、融资等虽是市场化的生产要素,但政府管制却会导致其价格扭曲;税费及行政审批带来的成本则直接与政府管制有关。改革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治本之道。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在企业减负工作上的重点是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去年,我省出台《关于印发〈2017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1732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将进一步降低税费负担和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我省企业减负工作的主要内容。

各级政府部门在降低中小微企业外部负担的同时,企业自身也要进一步深化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建立精益生产方式,优化内部管理,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